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1的文章

24吋腰的身影

小咪是我大五延畢那一年搬出學校宿舍外宿時,一位要搬進宿舍的學妹託我養的貓,因為從小家裡就不准養寵物,所以她也是我目前為止唯一養過的貓。 剛把小咪接過來的時候,為了避免她和隔壁房室友的貓打起來,也為了讓隔壁的貓習慣家裡有另外一隻貓的味道,不要總是一副拱起背來呲牙咧嘴發出低吼的模樣,所以小咪剛到的前一個禮拜都只能窩在我房間裡,不准踏出房門到客廳去。 一開始,因為小咪剛換飼主,也尚未熟悉我,所以總是瑟縮在角落一隅,會在我換水、放飼料、清貓砂盆的時候躲開,兩三天之後,她習慣了,便開始在房間裡活動。但老實說,小咪並不是一隻活動力驚人的貓,她是那種即使你拿著逗貓棒跟她玩,她也不太想鳥你的一隻貓,動作也很緩慢,像個貴族,昂首闊步地慢慢走著,似乎不會有被驚嚇到亂竄的時候,也不會有那種興奮亂跑亂跳的時候。 小咪食量很驚人,她可以用半小時的時間掃光在我出門前放進碗裡的飼料,然後在飼料盆旁邊咪咪叫,叫到隔壁室友以為我忘了餵她,而再餵一次。所以,有一陣子我都在想著要幫她減肥,或是去找出一種她不那麼喜歡吃的飼料。後來發現後者比較實際,因為小咪在我幫她換上減肥飼料的那一陣子,食慾奇佳,吃的量特多。看來她其實很喜歡那一牌減肥飼料。於是,雖然養小咪的時間不甚長,但是我起碼換過四種不同的飼料讓她吃,想要看看哪一種飼料能讓她節制飲食。那時候,我常常都在想說,雖然小咪不是我的貓,但是我怎麼覺得她應該就是我養的貓,有一種「有其貓,必有其飼主」的感覺。對,我就是愛吃。 不知道是否因為小咪的食量大,嘴巴總是氣味不佳,所以當她打呵欠的時候,千萬不要以身試法用鼻子靠近她的嘴,真的會被燻死。雖然說屬於肉食性動物的貓咪們,口氣本來就不太好,但是跟隔壁的貓相較之下,咱家的小咪真的是挺驚人的! 不過,幫小咪清潔是件難事,舉凡幫她刷牙、洗澡(還好貓咪會自己舔毛),還有剪指甲,都是需要耗費許多精力的行為,尤其是刷牙,每當這種時候,小咪就變得好動了些,難以控制。後來我就有點懶得管她了,有一種放給她臭—太誇張的時候再刷就好—的那種鴕鳥心態。唯獨刷毛,這件事她倒是挺樂意的,小咪會在我幫她刷毛的時候,很乖巧地待在椅子上。不過小咪的掉毛情況一直都很嚴重,所以我時常得跪在地上黏貓毛,還有床上以及椅子上。幫她刷毛其實也是為了一口氣把本來要沿路掉的毛都刷下來,省麻煩。 講到剪指甲,小咪在剪指甲的時候一...

〈告白、告解,以及其他,或許還有未來(?)〉

離開南山人壽到現在滿四個月了,認真算起來是四個月零四天。四個月來我常常都在想要寫一篇文章,寫這一切,寫為什麼離職—為了自己而寫不是為其他人—所以我時不時地會把這一整個來龍去脈在腦袋裡再演過一次,自願性地、非自願性地(不過,我很高興這幾個禮拜以來,我終於不會做惡夢,夢到那些我想要遺忘的片段)。但最主要的目的是: 我想要忘了這所有的一切 。 前主管是我在軍營裡的同袍,是位士官,而我只是兵,可是我總是稱呼他學長,他也不在意。當兵的時候,因為不同排組,所以其實接觸也不那麼密切,就覺得他是一個挺好相處的人。在他退伍之後不久,我因故住院,他來探視我,提起過他在某一間公司上一些有關投資理財的課程,之後就要在那裡努力。我沒有問他是哪一間公司。後來,他約我在某個週末去喝咖啡,當我在台中 SOGO 門口頂著冬天的風等他的時候,他一身西裝筆挺向我走來,而已經不是毛頭小鬼的我,立刻就猜想他所謂的「投資理財」,指的大概就是保險了。 餐廳的五個小時暢談,讓我覺得他不像我以前遇過的保險業務員,他很少向我提到保險,但也或許這就是他能夠讓我如此信任,信任到會自己打電話去給他說要買保險,以及信任他信任到 半推半就 踏進一個完全不適合我的環境,我卻能說服自己「一定行!」的原因。當然也跟他一再認為我辦得到有關係。 三個月後我退伍,也已經跟他買了兩張定期定額的投資型保單,用一兵少少的薪水,前後買了兩張保單。退伍之後,他始終保持著每個月會跟我見上一面,或許喝咖啡,或許吃飯;也許中午,也許晚上。於是我習慣了他那種半強迫的態度。 「我中午去你公司找你。」 「不要,我好累,我要睡午覺。」 「我不管!」 中午的時候他就一定會出現,讓我帶著我的午餐,坐上他的小 MARCH ,去我公司附近的萊爾富聊天。他會說一些他在公司發生的事情,一些他客戶發生的事情,講到我知道許多他客戶的事跡,多到後來他只要說「就是做行李箱的那個。」或是「在英國唸書的那個。」我就會知道是什麼樣的事情。他一再地灌輸我,保險是可以幫助人的很偉大的行業,而且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我也可以賺更多的錢幫父母親買保險,甚至未來讓他們過更好的生活。 他說這個行業是付出會有回報的,跟我坐在辦公室受老闆的氣,覺得自己做了很多無用工,是不一樣的。 一個月、兩個月,半年、一年……。於是兩年過去了,我從來就不曾心動。但是卻在兩年多的...

閱讀經典之被縮減的人生

圖片
高寶出版社在 06、07年發行了一個書系名為「閱讀經典」的系列,共有16本書,只是其中的《黛絲姑娘》我從未在實體或網路書局看到過,甚至連高寶國際的網站上都不見蹤跡。 從06年書系第一本書《愛的教育》以特價NT.99之姿上市開始,由於喜歡該書系的排版,閱讀起來輕鬆沒有壓力,色彩繽紛的裝幀,一字排開也在書架上增添風味。於是除了上述《黛絲姑娘》之外,我陸續買齊了整套,共15本。撇除該書系中幾本早就買過其他出版社版本的不談,其餘的文學名著,我都是藉由該書系才得窺一二的。 這幾天因為要送人的關係,購買了商周版的《茶花女》,無心拿起來稍微翻閱,立刻就發現內容和我知道的《茶花女》有點出入,於是翻出高寶版來對照,這才驚覺高寶版閱讀經典書系居然是節選本!我還拿出萬年都不曾翻閱的《茶花女》英文原著來對照,確認無誤。雖然不是那種世界少年文學名著選集,還附上注音,的那種大幅度的刪減,而是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濃縮成譯者心目中茶花女該有的面貌。 但縮減過卻是事實。 接著我翻出自己原本就有的那些其他版本的文學名著來對照,發現其他書也是一般狀況,這讓我幾乎可以確定,這整個書系或許都是濃縮版!我並不是要指責濃縮版有什麼不好的地方,而是我想要看完整的,當時作者嘔心瀝血創作而成的,他們的人生。如果我要看濃縮版,那我就會選擇書封上明確註明著「濃縮版」的書。 舉個例像是志文出版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書封明白地就註明了「濃縮本」三個字,告訴讀者:如果想要看全譯本就另尋高明吧!如此一目了然。 高寶國際在閱讀經典書系中有一篇前言〈 閱讀經典的理由 〉,茲節錄於下: 為什麼說閱讀經典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呢?要知道,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在於它們的內容經過悠悠歲月與千百讀者的試煉後,其地位依然屹立不搖,其價值歷久不墜,因此值得人們一看再看,並隨著時代的變革賦予新的意義。 閱讀經典系列將各國經典文學重新 迻譯 ,文字雅潔流暢,是最適合時下青年學子閱讀的經典文本。 前言中使用的詞彙是「迻譯」,而非濃縮。我都不知道解釋為「翻譯」的迻譯這個詞彙,什麼時候多了這個意涵? 這件事是昨天晚上在我去便利商店取要送給朋友的商周版《茶花女》 之後發現的,一整晚我 都處於十分震驚的狀態,幾乎沒有辦法睡覺,我先是發訊息給朋友,說明這件事的始末,並希望她諒解我想把這本書先留給自己,接著發了封電...

宮殿裡的絕響。

圖片
聆聽 TRAVIS 是從借來的《The Man Who》開始,那時正當第四張原創專輯《12 Memories》發行。是繼 COLDPLAY 之後第二個喜歡上的英倫搖滾樂團。 對於 TRAVIS 我講不出什麼深刻的言語來形容,但是我喜歡那種在字字句句中不經意地透露出來的呢喃,沒有重金屬的聲嘶力竭,不同於我想追尋刺激時從耳機中流洩出的 DREAM THEATER(不過,請相信我,這種時刻並不多見)。主唱 Fran Healy的嗓音,讓我覺得舒服,他們的音樂讓我覺得很容易便能銘刻於心。 但是,也或許這個過程中夾帶了不同的情愫。 《The Man Who》是從一位對我而言很重要的人那兒借來的,嚴格說應該是介紹給我的。一邊講著這個樂團,一邊指著CD殼上曲序,指著〈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接著就唱著了,說是最喜歡的一首曲子。 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 Is it because I lied when I was seventeen? 於是,這首歌也成為我心目中的前三名。 那之後,我持續聽著TRAVIS,一直聽到 Fran Healy 單飛發行個人專輯。但是我不知道那個重要的人是否仍這樣聽著,聽著這個八年前介紹給我的樂團?只是無論如何,我都偷偷把他它在心裡,當成一段美好的回憶,以聽覺連結的記憶。聽了,就想起了。想起嗓音,想起氣息。 08 年 TRAVIS 來台開唱,選在一個星期一的晚上,我沒有試圖去買最便宜NT.1,200的票,更沒有試圖請特休而膽敢在特休單上寫上「聽演唱會」。於是那天,我只能從廣播得到關於演唱會的些許消息,聽到DJ播放的他們的TOP單曲。只是,沒有那首歌。 如果知道那是絕響,或許為了留住回憶,我就會豁出去吧。 那年隨著他們第六張原創專輯《 Ode to J.Simth 》,隨著台北演唱會,那之後便是單飛的來臨了。 (不過,其實絕響和宮殿全然無關,只是因為這是我唯一能在唱片行得手的 LIVE 專輯, 04 年的錄音。)

斷尾的小說。

根據年齡推測是三年前,當寫作時總會以自身作為反射,是這樣的。 一篇斷尾的小說,故事情節都還沒有開展,就斷了。會是短篇?中篇?長篇?誰知道呢。 但我希望或許有一天會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人物、情節架構在腦中浮現,前提是當我把這篇陳年舊文放到部落格上,而某個有緣人時時耳提面命,畢竟患有拖延症候群不輕的我,大概只能這樣做了。 對了,這篇小說(可以稱之為小說嗎?)連標題我都還未起。 就先稱它為〈故事〉 節一:     我現在坐在公路客運上,準備由彰化前往台北。雖然也曾坐過幾次高鐵,感受過那種快速感,但是那價錢倒也令人不敢恭維,所以,在客運上晃呀晃,看本書,聽些音樂,做個夢也不失為是一種挺有雅致的休閒娛樂。       戴著耳機,我正在享受著一張漢斯季默的配樂,手中翻閱著馮內果(一天後,會有一家書店老闆跟我說:『你可以讀那個,勒卡雷,他的書比馮內果好看!』)。客運在高速公路上平穩地行駛著,偶爾把視線從書中移開,看往窗外,一個收費站過去了,又另外一個收費站橫臥在約略 30 公里外的地方,迎面而來(這樣聽起來好像是收費站在移動似的,但是你知道收費站是不會移動的,移動的是車子。但是,那又如何?反正事情就是這樣)。看著移動中被路燈映照地黃澄澄的馬路,突然自忖是不是真的有那個必要性,關於上台北這件事。只是,也不能怎麼樣了,除非我自認有超人的能力,可以迎風飛起,才能讓我免於在高速公路上跳車後被後方的車流給碾斃。   節二:   我就快要滿二十五歲了,想想也要成為一個老頭子了。你知道的,人一過了二十五歲身體機能就會大不如前,要減肥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說不定還會面臨到便秘的恐怖問題,還自問說:明明一直以來胃腸就很好,怎麼開始給它便秘了勒?唉,總得是要服老的,所以即使嘴巴上就快要啣著一粒橘子了,還是得要自我安慰,告訴自己現在減肥已經很難瘦下去了,總之,不要再變胖就好了。朋友都希望我快點恢復成人形,他們覺得:認識一隻豬,跟結交一位朋友相較起來,後者感覺舒服多了。雖然我身上從不曾有過豬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臭味,我還覺得我是個香人兒呢,哪天說不定還會引來蝴蝶!我也不會沒自尊地去吃餿水,畢竟要吃東西就得要吃美食阿。所以,就算朋友們真的認識了一隻豬,也會是一支絕無僅有的特別的品味非凡的豬,也就是說,還是豬。       我覺得我是一個...

PTT詩版上舊作記錄

雖然只在PTT詩版上用一個月的時間,短暫PO過幾首新詩,都不甚成熟,不甚佳,但終究是腹中子。 將之悉數複製過來,留檔。(最後一首的創作時間是2009年1月,好久了喔~) 〈你〉 來不及參與的過去, 似有若無的現在, 以及, 追趕不上的你的未來。                                                                                 伸手,不及。 〈失眠〉 前世是怎麼樣的你。轉世 進入今生的軀殼裡 吠 吠進了心坎 竄進麻一般的思緒。伸手 想捉住些漂浮的思考維粒 卻,只殘留死灰一般的遺體 尼古丁上癮 在凌晨四時的寂靜夜裡 〈失眠之二〉 沒有預警 你闖入我昏沈腦裡 錯綜細網裡,關於你 翻箱傾倒了一地                                                                                 抱著你 而你眼飄往哪裡 是蟬聲鳴噪的那年夏季 抑或,只是沈迷                                   ...

清晨六點的履歷編修

常被周圍朋友告知說自傳要有創意,但我不懂怎麼樣的自傳有創意,能夠吸引人事的注意?畢竟這才只是第一關。但,當作寫一篇不痛不癢的文章,下筆似乎就不那麼拘泥了。是為記。   喜歡書,會因為好的裝幀設計而買書,會撫摸精裝書的背脊。喜歡被書環繞的感覺,喜歡二手書店陳舊的書頁的氣味。未來住家的設計希望是房間有兩面高達天花板的書牆,一如最欣賞的華文作者張大春的書房那般。   喜歡文字。雖然從不認為自己能夠對於文字如何駕輕就熟,但也寫過幾首新詩,只發表在BBS上;寫過幾篇斷尾的短篇小說。沒有部落格。但無庸置疑的是,喜歡看書,有時能做到廢寢忘餐。   夢想退休之後要開一間複和式二手書店,非以營利為目的,只為以書會友。大學時代希望可以去圖書館或書局打工,但窮學生以溫飽為目的,所以在餐飲業待了兩年,為的只是免費員工餐。但薪水都拿去供奉政大書城、博客來,以填飽腦袋瓜。   更夢想進入大出版社當編輯,看著書籍版權頁責任編輯印上「林佳賢」三個字。在當了兩年的參考書編輯,自以為可以當作跳板,將我帶往諸如遠流一般的大出版社,但發現其實沒那麼容易。   離開公職考試用書編輯崗位之後,因為編輯相關工作求職不順,陰錯陽差被友人帶進了壽險業,過著與興趣截然不符的職場生活。   一年多的苦捱之後,毅然離去。苦思究竟接下來要做些什麼?   三個月的休息,整理了倉庫般的房間、書櫃,用手指輕輕滑過藏書的書脊,興之所至隨手拿下一本就回味(或只是撫摸)。後來才驚覺,其實做什麼都不要緊,我只希望能夠做跟「書」有關的工作。

恭賀開張!大發利市(?)

圖片
為了紀念這個感人的時刻,茲附上目前的背景音樂。 柴可夫斯基唯一的一首鋼琴三重奏曲,這首曲子是我的古典音樂入門磚。 高二的時候,音樂老師讓同學作音樂家的分組報告,我們這一組分到的就是柴可夫斯基,在書局翻書的過程中,發現這曲子的特殊,因此買下了生平第一張自己花錢的古典音樂CD。 而且運氣挺好,後來在另外一本介紹古典名盤的書籍中,發現我這張CD正巧是作者推薦的古典名盤呢!(不過手頭的這張是第二次買了,富有極大紀念價值的第一張被大一隔壁寢室同學不知怎麼使用地聽到跳針了。) 而當時書上看到的關於這首曲子的兩張推薦錄音作品的另外一張,最後也成為荷中物了。 不免俗地,圖片再來一下。 截至目前為止,我本人有九個版本的錄音。 上面那一張在這幾天的整理CD櫃大工程中發現不知何時遺失,在昨天的萬惡天龍國一遊時,於古典音樂CD藏量豐富的西門佳佳找到了。是為購買第二次。 還有兩張找不到網路圖片,於是就這樣吧。 結果第一篇網誌就絲毫不知所云。